关于对市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第129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5-09-03 10:45信息来源: 无为市住建局阅读次数: 字体:【  

潘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城区暴雨天气部分道路积水问题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在汛期出现过多次道路积水现象,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您提出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正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道路积水原因剖析

1.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城市管网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综合考虑城市水文、竖向等特征,进行全过程统筹规划,若规划不合理或设计不当,可能导致积水问题出现。

2.建设不充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一定时间,若尚未完全建成,在设计重现期标准内也会发生积水。

3.设施运维不到位。因运行期间未及时维护造成堵塞等,设施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实际应对的降雨量低于设计标准,也会发生积水。

4.发生极端降雨或洪涝时处置不及时。面对极端降雨和外洪入侵,部门协同联动性不够,未积极采取应急响应和部署提前预防措施,造成积水。

二、道路积水的解决方案

(一)源头减排:减少雨水汇入量(关键基础)

通过“渗、滞、蓄”降低雨水直接进入管网的总量,从源头缓解排水压力。

1.道路改造:将主干道两侧人行道、绿化带改为“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透率≥30%;车行道两侧设置“下凹式绿化带”(低于路面5-10cm),搭配植草沟,可消纳30%以上的路面雨水。

小区与公共空间:新建小区强制要求“海绵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通过屋顶绿化(覆盖率≥20%)、雨水花园、蓄水池(容积按10-20m³/100㎡设计)滞留雨水;公园、广场增设雨水调蓄塘,如每公顷绿地配建100-200m³调蓄设施。

2.初期雨水管控:在管网入口设置“雨水弃流装置”,截留前15-20分钟污染较重的初期雨水(约占总雨量的20%),避免混流管网负荷骤增。我市近期将成立无为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对无为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同时对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也设计中。

 

(二)管网升级:提升排放能力(核心工程)

针对现有管网“管径不足、错接混接、淤积堵塞”等问题,精准改造与新建结合。

1.管网排查与修复

CCTV管道机器人全面检测管网,重点排查老旧管网(使用年限≥20年)的破损、淤积情况,对淤积段采用“高压清洗+吸污”处理,确保管道过水断面恢复率≥90%;对破损段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如紫外光固化、胀管法),减少路面开挖影响。目前我市已投入2000万资金对城区所有雨污水市政管网进行了排查,并利用中央及国债资金对部分有缺陷的管网进行了修复设计,修复后将有效提高管网排水能力。

2.开展雨污分流工程

近些年我市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国债等项目对城区近150个小区管网进行改造,对合流制管网片区逐步改造,将生活污水接入污水管网,雨水单独排放,避免污水挤占雨水管网容量(分流后雨水管网排放效率可提升40%以上)。

3.针对城区易涝点进行整改

通过以往经历,结合近期的管网排查,检查出无为城区有约30处易涝点,我局利用中央及国债资金开展了多项针对易涝点工程,目前已完成约20余处,剩余易涝点正在谋划设计阶段,预计2027年底完成全部整改工作。

4.对特定管网节点进行整改

清理雨水口杂物,将传统雨水口改为“侧立式雨水篦子”(过水面积增加20%),并在积水点加密雨水口(间距由20-30m缩短至10-15m);在管网交汇处设置“检查井防倒灌装置”(如鸭嘴阀),避免雨水逆流。目前我单位已清掏约16000余座雨水篦子,改造修复1500个雨水篦子,有效保证了雨水排放畅通。

(三)排涝设施:强化超标雨水应急排放(保障底线)

针对极端暴雨(重现期超过管网设计标准),通过“抽排、调蓄、行洪”等手段快速排涝。

1.泵站升级与新建:

目前无为市城区有8座排涝泵站,1座涵闸。总装机约6000KW,近年投入各项资金约1000万元对现有雨水泵站进行“提标改造”,更换高效水泵在地势低洼、管网末端的积水点新建“应急泵站”,配备柴油发电机(保障断电时运行)。有效缓解了城区防涝压力。

2.行洪通道梳理:

近年来投入各项资金1亿多元,修建了三座桥梁,清理城区内河、排水沟渠的淤泥、违建,确保河道过水断面达标,明确“应急行洪通道”(如部分低凹道路、绿化带),提前设置警示标识,暴雨时临时开放行洪。

(四)管理优化: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关键支撑)

1.应急处置机制:

制定“积水点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暴雨前2小时启动“备勤模式”,配备1200方泵车一台、800方泵车1台、600方泵车一台、其他各类工程车辆15台、10台抽水泵(功率5kW/台)、15台抽水泵(功率1.5kW/台)、同时沙袋、警示桩等设备;积水深度≥20cm时,立即封闭道路,组织车辆绕行,同时调度泵站、移动抽排设备现场排涝。

2.长效维护制度:

建立管网“定期维护台账”,雨季前1个月完成全面清淤(每年至少2次);对管网设施、泵站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

通过以上措施组合,可实现“小雨不积水、中雨不内涝、大雨有应对”的目标,具体实施需结合城区地形、管网现状、财政预算制定优先级(优先改造积水频率高、影响大的路段),并同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长期推进。

 

 

 

2025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