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第30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陈少君委员:
您提出的《产业强市、特色引领》收悉。提案深入剖析了我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绿色食品、羽毛羽绒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我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创新能级稳步跃升,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进。
一是传统产业焕发活力。电线电缆产业向特种材料研发、铜材加工、输配电设备等高端环节延伸,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国电、华宇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线缆产业百强。羽毛羽绒产业巩固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技术改造和品牌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半年无为市电线电缆、羽毛羽绒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6.6%、2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二是新兴产业集聚成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从电池制造到整车配套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36.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8%;绿色食品产业依托省级研究院平台,打造高标准园区,集聚效应明显。三是未来产业布局起势。我市聚焦前沿领域精准发力,已在大数据、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等未来产业赛道初步布局。其中,在建的大数据和低碳能源领域项目预计建成后年产值将实现44亿元。目前全市在谈数字经济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额133.63亿元,项目类型涵盖人工智能、算力和智算中心、半导体制造、工业数字化、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等行业领域,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先进材料领域产业发展初露锋芒,现年产值已达3000万元左右,相关企业正加速开拓市场,持续释放产能。
二、创新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一是政策赋能,创新生态成型。出台《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电线电缆产业焕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实施创新要素集聚、主体培育、产业升级、体系建设和生态优化"五大工程"。近三年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8692万元,覆盖企业172家。依托特种电缆、新能源动力电池等5大产业研究院及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8.5亿元,形成"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解惑"的创新转化生态。二是主体培育显效,创新动能澎湃。2025年前两批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07家,同比增长18.97%,增速位居芜湖市前列。延续了近年快速扩张态势,2023年、2024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分别位列芜湖市第一、第二位,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三是数据亮眼,创新驱动成效显著。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4亿元,同比增长71.1%,增速位居芜湖市首位,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连续6年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在"2024年安徽县(市、区)亩均效益领跑者"榜单中位居第三,特种电缆产业入选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获国家级认可。
三、发挥组织优势,调动各种招聘资源服务产业用工促高质量就业。
一是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常态化开展“线下+线上”招聘,紧扣企业缺工节点定制专场招聘会。年前弗迪电池提出招工需求后,第一时间启动招聘,抢抓春节返乡黄金期,多措并举解决用工缺口,累计入职2468人,满足需求。今年以来举办招聘活动118次,组织企业991家次,服务用工及人才招聘4450人。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促就业。落实“促进就业认知”行动,协助市委组织部开展高校宣讲活动12场,服务2580余名高校毕业生;邀请芜湖学院等院校“访企拓岗”,展现无为新产业、新发展,表达建立产教融合培育本土人才的意愿,促进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共识。三是拓宽技能人才通道。市人社局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企业技能提升培训等,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和引导弗迪电池、赛腾自动化等企业及建筑职业培训学校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形成学技术、精技艺、评技能的良好生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深度对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精准锚定与我市产业契合度高的领域,以经开区为载体,探索区域创新合作新模式。二是深化创新型县(市)建设。加快落实《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无为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2025年工作计划》,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无为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聚焦产业升级。紧抓合肥、芜湖汽车产业机遇,以弗迪电池为核心,打造比亚迪汽车全球供应链中心,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千亿级。支持电缆头部企业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工厂”和供应链平台,提升集群竞争力。加强羽毛羽绒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打造绿色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三只松鼠等延伸整合,建设中国休闲食品城,谋划布局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打造三百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四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借鉴“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模式。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精,成为“高新企业”“单打冠军”。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借壳上市,加快形成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对具有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设立产业链协同创新中心,聚焦电缆产业特种材料研发、羽毛羽绒产业高端面料开发等“卡脖子”环节,联合高校、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五是做好人才要素保障。抢抓下半年高职院校毕业季,深化校企合作,广泛开展专项校园宣讲招聘活动,精准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和人才需求,摸清企业招工计划,保障企业招聘用工稳定。支持和引导弗迪电池、楚江高新、三只松鼠等龙头企业申报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机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2025年8月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