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一届三次会议第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何 舸 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共促电缆产业质效齐升》提案,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已开展的工作
在推动供应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电缆产业质效提升方面,我们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
(一)强化政策保障。我们深知政策与资金对企业转型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了《无为市加快推动电线电缆产业焕新行动方案》、《无为市“产业+科创”若干政策》等多项针对电缆产业的扶持政策,制定落实《2025年无为市电线电缆产业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探索供应链创新链双链融合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有效减轻了部分企业的转型成本。同时,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聚焦高沟、姚沟、泥汊等电线电缆企业集聚度较高区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对接”双线并行模式,深入了解小微电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缺口及融资需求,建立“一企一档”融资需求台账,加快双链融合企业信贷资金“快、准、惠”直达企业。
(二)坚持平台赋能。为当地搭建起铜材供应链贸易平台,以楚江新材料公司为核心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上游与铜陵有色等核心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保障优质铜矿稳定供应;下游则锁定市域内纳税前20强企业,已与华宇、华能、华菱、德源、国电、楚江等6家本地骨干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持续推动区域供应链生态提质增效。强化以“改”增效,宇测线缆以质量追溯为主的“电线电缆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初具雏形,鑫海高导、华宇电缆等一批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稳步建设中。累计建成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家,省级网效之星2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4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27家,培育芜湖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10家,为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平台支撑。
(三)聚焦人才培养。围绕双链融合企业及供应链平台发展人才需求,大力实施“濡须英才”培育、产业工匠培强等“五大工程”,充分发挥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无为市人才发展学院人才培养阵地作用,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举办“干部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班”“青年企业家实训营”“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直播电商讲师训练营”“黉门大讲堂”等活动,2021年以来,线上线下共培训5万余人次。建立校地长效合作机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兵工学会等40多家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学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1000人次。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加强合作,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人才培育基地”等,与安徽省自动化学会、合肥工业大学合作设立省能源专家无为工作站,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无为市人才工作站。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进一步培育主体力量
引进供应链平台上下游现代化物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组建综合型物流集团,支持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企业参与重大物流平台建设。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商品车物流、网络货运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物流供应链“专精特新”企业。支持物流供应链行业商协会建设,持续激发发展主题内生动力。
(二)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双链企业及供应链平台技术需求,依托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等,攻克产业(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广泛征集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组织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通过供需对接和研发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和合作深化。强化科技成果产出,积极申请专发明专利,争取发明专利授权。
(三)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育
进一步深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围绕电缆行业研发需求及双链融合紧缺人才需求,前往先发地区全速高层次技术人才,并做好团队落地服务工作。深化人才双联系制度,对招引电缆行业人才定期联系,开启绿色通道,及时了解人才需求,及时解决相关生活工作困难,真正做到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为电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 年 8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