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文旅体局关于对市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第10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钟云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无为市红色历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无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是渡江战役第一船的始发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及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皖江烈士陵园、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戴安澜故居等多处红色旅游景点星罗棋布,作为一份红色记忆融入了无为的文化根基,更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无为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做好红色历史资源的调查梳理
无为县(市)历来重视红色历史资源保护, 持续加强基础性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革命旧址基本信息调查》《抗战文物资源调查》《无为县抗日根据地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革命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量》《革命老区主要指标》以及《革命文物名录信息》等一系列调查梳理工作。2024年开始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明确要求加强红色革命文物的调查和新发现力度,无为市文物管理部门正在积极联合相关单位及各镇认真开展,四普工作结束后将单独形成我市红色资源名录提请公布。
二、加强红色革命文物征集整理
今年共整理红色文物30件(套),围绕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市烈士陵园、戴安澜故居、田间纪念馆等为载体,强化文物征集和馆内文物维护工作,目前全市革命文物主要是各类手稿、著作、文献、信函、证书、图片、衣服等,集中于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等处。
在革命历史类设施上,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为无为市烈士陵园、红庙镇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革命烈士墓20处,纪念碑6处,纪念塔1处,由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日常摸底、监管、修缮。
三、重视红色历史资源保护利用
目前,全市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包括省级2处、市级3处、县级5处,全部常年对公众开放。2024年,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拨付专项资金十万元整,切实加强设施建设。此外,我市还持续对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田间纪念馆等重要红色场馆进行改陈布展。持续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戴安澜故居的修缮、布展、消防与安防工程,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的维护及消防工程,以及中共皖江地委五区工委旧址(戴氏宗祠)的修缮加固等工程。其中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纪念馆获文化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护专项资金55万元,并申请文保专项资金300万元,集中开展修缮翻新。
在文化创作上,我市深度挖掘新四军七师抗战、戴安澜将军事迹等本土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创作戏曲《大军从此过江东》、情景剧《安澜颂》、音舞快板《逐梦未来》等一批优秀红色文艺作品。
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几年,无为市不断创新开放方式,努力将红色旅游打造成无为一张别致的名片。一是红色矩阵带人气。以新四军七师旧址为核心,串联抗大十分校、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米公祠等38处红色资源,规划红色育人、红色乡村、古建研学三条线路,构建“一园两祠三路线四馆”红色矩阵;总投资11.6亿元的“七师记忆”项目,带起“寻迹红色地”沉浸式研学,上半年研学团队30万余人次,带动消费超500万元。二是红色文化聚人气。组建“红廉”本土宣讲队,打造“老梨树下思政课”、红色脱口秀《无硝烟战场》等红色课堂,开展活动400场,覆盖群众超3.1万人次;市博物馆、七师纪念馆融合VR体验、虚拟展馆、数字化展示等新技术,推出AR沉浸馆、光影秀场、沉浸式剧本杀《濡须时空秘钥》等红色创意项目,增强与红色文化的互动体验,周接待人次近3000人。三是红色剧目涨人气。擦亮“无为红”文化品牌,依托新四军七师、戴安澜故居、渡江第一船等主阵地,创排《大军从此过江东》等一批优秀红色舞台剧,纳入“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矩阵,年开展近300场,覆盖群众突破7.6万人次,广受线上线下群众欢迎。
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切中要点,十分全面,也正是我市红色历史资源在今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各项基础性工作,开发特色体验项目,实现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市委宣传部
2025年8月18日
办复类别: B类
主办单位:
市委宣传部 负责人:黄灿;联系人:叶梦琪;电话:6613946
市文旅体局 负责人:彭程